自春分起算,将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,则春分适当零度,夏至九直度,秋分一百八十度,冬至二百七十度,再将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,得每分十五度,一周有二十四个十五度,以之分为二十四节气。
四季月令为:
孟春正月建寅 端月
仲春二月建卯 花月
季春三月建辰 桐月、桃月
孟夏四月建巳 梅月
仲夏五月建午 蒲月、榴月
季夏六月建未 荔月、荷月
孟秋七月建申 瓜月
仲秋八月建酉 桂月
季秋九月建戌 菊月
孟冬十月建亥 阳月
仲冬十一月建子 葭月、冬月
季冬十二月建丑 腊月
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,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。
夏至和冬至,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。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,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(阳历),表示最热的夏天就要到了;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,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,表示最冷的冬天快要到了,故称之为夏至、冬至。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,冬至日白昼最短,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。
春分和秋分,表示昼夜平分,此两天昼、夜相等,古时统称为日夜分。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、立秋与立冬之间,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,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。
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,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,是把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,自立春到立夏为春;立夏到立秋为夏;立秋到立冬为秋;立冬到立春为冬。立,就是开始的意思。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开始。
雨水 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,降雨开始,雨量开始逐渐增多。
惊蜇 蜇是藏的意思,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蜇,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,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,故称惊蜇。从惊蜇日开始,可以听到雷声,蜇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惊醒,出土活动。
清明 天气晴朗、温暖,草木开始现青。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、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。
谷雨 降雨明显增加,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,古代称为雨生百谷。
小满 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,但未有成熟,故称小满。
芒种 芒指有芒作物,种是种子。芒种表明小麦、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,可以收割。
小暑、大暑 暑是炎热之意,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。小暑是开始炎热,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
处暑 处是终止、躲藏之意。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“躲藏”。
白露 处暑后气温降低,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,露水凝结得较多,呈现白露。
寒露 气温更低,露水更多,也更凉,故称寒露。
霜降 气候已渐寒冷,有白霜出现。
小雪、大雪 入冬以后,天气冷,开始下雪,小雪时,始下雪。大雪时,雪下得大,地面有积雪。
小寒、大寒 寒是寒冷的意思,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。气候开始寒冷,称为小寒。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称之为大寒。
数九,是从冬至日数起,一九、二九、三九、四九……以至“九九”,共是八十一天,最为寒冷。“春打六九头”,“九九艳阳天”,因为五九四十五天,六九的头一天是从冬至数起第四十六天,两个节气相隔平均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