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宫里对绸缎的需要量大增,进贡压力增大。当时先帝很体恤民情,觉得不如由宫女自己织绸缎算了,请锦城派师傅过来教。可惜桔逾于淮而化为枳。原料运进宫里由宫人织,总是不对劲。于是先帝也算大手笔,索性派出批人到锦城,就像“官窑”似的,搞了个“御用织坊”,就在当地制作绸缎,本意是供宫里所需,但后来产能过旺了,就也做批民用品来销售,得银解缴京城。

  说起来是体恤民情的大好事,但开布店的老沙曾语道破天机:什么呀!搞了我们的机子、征了我们的熟手,他们派人管了,织出的东西,卖了的钱归他们!

  今上仁慈宽厚,老沙说这么句话,没有立刻被锦衣卫抓起来。不过锦城的人民还是很忠心的,立刻纷纷投给老沙白眼,叫他别说了。

  总之这“缎银”的例就形成了。每年都要有定数额的银两缴往京城。如果银两不足,那就追究当时的织坊管理人的责任,似乎跟地方官没关系。但织坊管理人被追究责任时,总是连哭带叫的把有的没的都扯上,往往就把地方官也扯下水了。

  你要问怎么能扯下水么?那多容易!什么?身正不怕影子歪,夜半不怕鬼敲门?嗐!管理个地方,你当简单吗?年三百六十日,五花门的应酬,总得有些不好上台盘的东西。被咬出来之后,跟织坊管理不善有没有关系?谁在乎呢?总之这太守也就当不长啦!

  唐太守之所以能当得长,正因为他总能保证织坊年年缴足缎银。于是上头相信此地秩序井然、民风安靖。地方官也就能得到表彰,可以连年的坐下去了。

  唐太守乍听支取缎银,是很吃惊并且不敢的。他可以在其他款项挪用、虚报,但是该解给朝廷的银子不解足,总觉得……

  就好像个庙祝,可以把祭过神的猪头撤下来自己打牙祭,但如果开始就没把猪头摆上去?总好像哪里不对。(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