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魏书》《国志》曰: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,大军掩至百尺堨,即此堨也。
今俗呼之为山阳堰,非也。盖新水首受颍水于百尺沟,故堰兼有新阳之名也,以是推之,悟故俗谓之非矣。
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。
沙水自百尺沟,东迳宁平县之故城南。《晋阳秋》称: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,石勒追之,燌尸于此。数十万众,敛手受害。勒纵骑围射,尸积如山。
王夷甫死焉。余谓后者所以智胜群情,辨者所以文身袪惑,夷甫虽体荷俊令,口擅雌黄,汙辱君亲,获罪羯勒,史官方之华、王,谅为褒矣。沙水又东,积而为陂,谓之阳都陂。明水注之,水上承沙水枝津,东出迳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,王莽之赏都亭也。明水又东北流注于陂,陂水东南流,谓之细水。又东迳新阳县北,又东,高陂水东出焉。沙水又东,分为二水,即《春秋》所谓夷濮之水也。
枝津北迳谯县故城西,侧城入涡。沙水东南迳城父县西南,枝津出焉,俗谓之章水也。一水东注,即濮水也。俗谓之父水也,东迳城父县之故城南,东流注也。
又东南过山桑县北。
山桑故城在涡水北,沙水不得迳其北明矣,《经》言过北,误也。
又东南过龙亢县南。
沙水迳故城北,又东南迳白鹿城北而东注也。
又东南过义城县西,南入于淮。
义城县故属沛,后隶九江,沙水东流注于淮,谓之沙汭。京相璠曰:楚东地也。《春秋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,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。杜预曰:沙,水名也。